动态资讯  Inform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通知公告

北京: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2024-06-18

各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健全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中小企业服务能力,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制定了《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集意见时间为:2024年6月6日至6月14日。

意见反馈渠道如下:

1.电子邮箱:wangmk@jxj.beijing.gov.cn

2.联系电话:010-55520845

特此通知。

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等精神,进一步健全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汇聚并调动各方优质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普遍性、基础性、专业化的高质量服务,更好推动中小企业蓬勃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首善服务,助企惠企”为主题,面向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完善服务机制,健全服务网络,夯实服务基础,汇聚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切实推动中小企业服务提质扩面,有效助力首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联动、集成汇聚。加强顶层设计,按照纵横贯通、整体推进的思路,实现资源汇聚、开放共享,逐步完善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区域协同、责任明晰的统筹工作机制。

2.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聚焦企业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和市场化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和多元化服务供给,形成多方联动的立体化服务网络。

3.坚持创新引领、点面兼顾。加强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在服务体系中的创新应用,提升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普惠服务解决中小企业普遍需求,持续扩大覆盖面;针对重点群体精准匹配服务和资源,加速企业发展壮大。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12358”工作体系,中小企业服务机制更加健全,服务资源高效聚合,服务能力大幅增强,服务生态持续优化,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打造不少于1千家各级服务载体,培育和服务不少于1万家专精特新企业以及3万家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服务不少于100万家次中小企业,基本形成“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政策直享、服务直达”的服务格局,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模式。

二、重点工作

构建 “12358”工作体系:“1”,建立全市中小企业工作“一盘棋”的工作统筹与配套评价体系;“2”,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强化“普惠+重点”两手抓的服务模式;“3”,聚焦解决痛点问题,打造“千亿畅融、融通入链、小微之家”三个服务品牌;“5”,培育“小微之家、专精特新服务站、示范平台(基地)、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五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载体;“8”,围绕提升服务质效,推进实施八项重点工程。

(一)建立全市“一盘棋”的中小企业工作统筹与配套评价体系

健全全市中小企业工作统筹机制,进一步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建立部门和各区之间“点对点”的对口协调机制,适时推进设立北京市中小企业联席会议,建立各级服务载体之间的资源互通、人员互动的服务联动机制,实现市区中小企业服务“一盘棋”。对各区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和成效,从机构人员配置、资金基金投入、服务载体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监测。对小微之家、专精特新服务站、示范平台(基地)等各级服务载体,制定对应的服务规范,开展年度服务绩效评价。制定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企业画像模型,全面及时动态把握新形势下本市中小企业发展态势。

(二)强化“普惠支持,重点培优”二级阶梯式服务

1.面向中小企业普遍需求,做好“搭台托底”式的普惠服务输出,扩大企业服务覆盖面

一是持续优化“1+17+N”立体式服务网络,做强做实1个市级枢纽平台和17个区级服务窗口(中小企业赋能中心),链接不少于1千个服务载体,进而辐射带动更多市场化服务机构,实现一网链接。二是开展“局长处长上直播讲政策”,用好中小企业数据库、各级服务载体与新媒体矩阵,实现各类惠企政策精准触达、增幅叠加、应知尽知。三是定期开展走访调研、座谈交流与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诉求。四是加强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线索核实办理,加快欠款清偿化解,完善长效机制,深化源头治理,加大纠纷调解、法律维权等方面援助力度,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2.针对重点群体发展需要,加强“精准定制”式的资源要素匹配,助力企业加快发展壮大

一是加强梯度培育,通过目标指引和市区协同,精准“相马”做好企业挖掘推荐,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并尽快实现升规纳统。二是推动挂牌上市,建立专精特新入板和上市企业储备库,配套建立优质上市中介服务机构库,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股改,并尽快实现挂牌上市。三是推动集群发展,强化与主导产业区和重点企业发展联动,建设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式发展。四是提供精准服务,健全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领域的优质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专属服务菜单”。五是推动数字化转型,举办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训暨供需对接会,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经验。

(三)打造解决企业发展核心问题的三个服务品牌

聚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贵、在产业链中作用发挥不足以及市区协同和保障力度不够等三方面核心问题,全力打造“千亿畅融、融通入链、小微之家”三个特色亮点品牌,畅通中小企业发展“中梗阻”,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1.改善融资环境,注入金融活水,打造千亿畅融品牌

联合各类金融机构,构建产融对接为核心、线上线下相结合、“信保贷投担补”相联动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一是推广“千亿畅融”小程序,实现常态化融资对接,到2025年,目标新增1000家中小企业通过小程序发布信贷和股权融资需求,意向融资额超10亿。二是聚焦氢能、储能、风电装备、人工智能、生物药、医疗机器人6条产业链,联动各区、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举办“千亿畅融”一月一链融资路演活动,为中小企业搭建便捷高效的对接渠道。三是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白名单制度,通过“北京市专精特新梯队企业资质查询系统”发布名单并可供查询,鼓励金融机构基于企业信用数据,加大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

2.打通产业链条,激发市场活力,打造融通入链品牌

立足“配套专家”定位,推动优质中小企业参与补链、固链、强链、延链,助力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和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一是聚焦人工智能、生物药、医疗机器人等高精尖产业链,梳理专精特新企业产业图谱,围绕断点、堵点细化靶向培育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产业链合作对接,发挥协作配套作用。二是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联合中央企业、本市产业链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共同开展产业链“共链行动”和 “一月一链”融通对接活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融通发展。三是推动大中小企业采购对接,用好产业链强链补链协同奖励政策,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进入“链主”企业供应体系、更好融入我市高精尖产业体系。

3.织密服务网络,强化市区协同,打造小微之家品牌

联合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商物楼宇、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依托其遍布全市的服务网点,布设小微企业之家,延伸中小企业服务触角,全面实现惠企服务下沉扩面。一是制定管理办法、服务规范和评价标准,通过征集认定和批量挂牌的方式快速建成一批北京市“小微企业之家”。二是依托“小微企业之家”,做好政策宣贯、信息传播、诉求反馈等基础服务,用好市区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业务培训、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择优给予奖励。三是充分调动各类小微企业之家资源渠道,构建宣传矩阵,加强对“小微企业之家”典型服务案例的宣传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切实打造成北京市家喻户晓、便利可及的中小企业服务品牌。

(四)培育五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载体

以小微企业之家、专精特新服务站、示范平台(基地)、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五类载体为基础,兼顾普惠与重点、分散与集聚,打造立体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实现对中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要素资源保障。

1.小微企业之家。定位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性、广泛性的服务载体,特点是数量多、覆盖广,旨在充分发挥各区的属地资源优势,重点开展惠企政策宣贯触达、服务信息发布传播、企业诉求收集反馈等基础服务。到2025年,打造1000个“小微企业之家”,通过服务资源下沉,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实现优质企业服务资源触手可及、企业诉求全时响应、企业服务网络全市覆盖。

2.专精特新服务站。定位为重点面向专精特新企业开展精准服务的服务载体,特点是“一站一品”、专业精准,在普惠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在政策咨询、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投融资对接等方面提供深度服务。到2025年,建设100家专精特新服务站,构建能够提供专业化、深层次服务的枢纽节点,全方位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3.示范平台(基地)。定位为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助力小微企业成长壮大的中枢型服务载体,特点是配套齐全、服务周到,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创业孵化、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到2025年,培育300家示范平台(基地),不断完善创业创新基础设施环境,提高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和创新发展力,持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定位为能够面向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创新研发和产业协同的园区型服务载体,特点是专精特新企业汇集、科技创新资源汇聚,重点提供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小试中试平台等协同创新服务。到2025年,建设20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发挥专精特新集聚发展示范效应,引导优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5.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定位为在区级范围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服务载体,特点是产业方向集中、产业生态完善,旨在通过生态营造、资源整合和高效协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关键环节配套能力,促进企业集群式发展,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到2025年,累计培育2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中国家级13个,形成产业优势突出、创新协同高效、开放治理机制完善的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生态。

(五)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能力升级八项工程

1.围绕服务资源集聚化,实施“平台聚合”工程

切实增强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枢纽作用,加强与各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做实17个区级服务窗口平台,探索设立专业服务子平台,推动各级服务载体整体接入,鼓励优质服务机构开设线上旗舰店,聚合服务查询、供需对接、线上咨询等企业服务功能,打造横向打通、纵向贯通、政策集成、资源汇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信息通查、咨询通达、服务通办。

2.围绕服务供给多元化,实施“扩容提质”工程

围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提供公益性“纾困解难”服务,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清偿化解力度,组织法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准入歧视、纠纷调解等方面的法律援助。围绕企业普遍性需求,在工商财税、人力资源、商标专利、空间场所等方面加大普惠性服务供给;围绕企业个性化需求,在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战略咨询、融资上市等领域加大个性化服务供给,优选一批服务商和服务产品,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满足企业多元化发展需求。

3.围绕服务对接精准化,实施“数据筑基”工程

完善企业基础数据库,实行标准化管理,加强数据共享复用,开展企业画像,加强运行监测,推动惠企政策精准触达和高效兑现。优化惠企政策数据库,推动政策“发布、申办、评价”的集成化、标准化、规范化,综合运用多种渠道加强政策宣贯落地。健全服务资源数据库,将各级服务载体、服务机构及其专家、服务人员信息梳理入库,实现资源开放共享,满足企业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需求,配套建立机构出入库和产品上下架制度,实现动态管理,有效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

4.围绕服务能力专业化,实施“人才荟聚”工程

各级服务载体设置中小企业服务专岗,增强中小企业一线服务人员供给。面向各级服务载体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建立不同领域服务人员对口交叉协作机制,推动服务人员和资源融通共享,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质效。鼓励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区级服务窗口平台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招募志愿专家加入服务体系,在政策、法律、投融资、数字化转型领域为企业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

5.围绕服务方式智慧化,实施“技术赋能”工程

鼓励各级服务载体和各类服务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搭建园区运营应用体系,在物业管理、设备运维、环境监测、安全防控等方面利用智能化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增强企业园区的智能化运营水平。支持引导园区搭建“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化、集成化服务,并与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链接互通。

6.围绕服务过程规范化,实施“标准定轨”工程

学习借鉴外省市优质服务机构的先进管理经验,制定北京市中小企业各级服务载体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鼓励服务机构积极制定中小企业服务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提升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优化公共服务机构管理方式,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应用国内外先进服务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对服务标准先进的公共服务机构在相关专业资质认定中优先考虑。

7.围绕服务活动系列化,实施“品牌点亮”工程

打造“局长处长上直播讲政策”宣贯品牌,对惠企政策进行权威解读,提高企业政策知晓度,促进惠企政策应享受尽享。打造“创客北京”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赛事品牌,强化配套服务资源,提升项目融资对接、落地转化成效,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打造“益企·京彩”资源融通服务品牌,围绕市场推广、项目孵化和产融合作,定期组织龙头企业、优质服务商进基地、进园区、进集群。打造“京企大讲堂”能力提升服务品牌,组织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政策解读、专业辅导和知识培训,为广大中小企业蓄能充电。

8.围绕服务范围国际化,实施“出海引航”工程

依托北京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常态化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各类国际性展会、论坛和培训,帮助中小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跨境贸易,培育一批“出海”服务专业化机构,提供外贸政策解读、市场调研、资源对接、商事调解及法律咨询等服务。加强跨境金融服务,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发展外贸供应链金融,优化跨境结算服务,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支持

建立“市级财政-区级财政-社会资源”协调配合、有机联动的资金支持体系,推动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大市级资金规模和支持力度,在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载体认定、服务绩效奖励、服务补贴投放等方面保持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各区预留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好中小企业服务券政策工具,调动更多社会化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聚焦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资源要素投入,营造良好服务生态。

(二)加强考核评价

强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绩效考评,推进建立标准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奖惩结合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各级服务载体服务评价标准,依托纵向贯通、全面覆盖的考核评价网络,加强各类服务载体的绩效评价,对服务成效突出的予以重点支持和奖励;强化区级考核管理,将各区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专项资金以及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实践、服务成效等指标纳入各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内容;引导各级载体建立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做好示范宣传

打好示范宣传“组合拳”,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公益广告、信息推送、公众号和短视频等全媒体传播联动效应,打造服务金字招牌。聚焦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成效,围绕优秀服务载体、优秀服务机构、优秀服务产品、优秀服务案例、优秀服务人员,采用“综合报道+专题报道+典型报道”等形式,宣传推介典型性、创新性服务成效。立标杆、树典型、强示范,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对各类公共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和认可度,持续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品牌影响力。